
前兩天看了一個報道,一個年輕的母親在家里死去了三天后才被鄰居發(fā)現(xiàn),旁邊坐著她三歲的女兒,她說 “媽媽睡著了”。我們不禁想問:孩子的爸爸去了哪里,孩子的爸爸三天內沒有給家里打過一個電話嗎?工作忙?有應酬?如果沒有及時被鄰居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也會餓死。
這種喪偶式婚姻,單親式教育,保姆式妻子在中國并不少見。傳統(tǒng)的婚姻觀認為男人是在外面掙錢的,女人理所當然呆在家里承擔所有的家務、管理孩子、照看老人,應付一個家庭的里里外外。
這種為家庭犧牲的奉獻精神一直為人稱道,中國式的賢妻良母幾千年來就這樣默默無聞的生活著,沒有自己的興趣、理想、社交圈和創(chuàng)造自己理想生活的機會。要是像《我的前半生》一樣半路殺出個程咬金,生活未必能如電視劇一般出現(xiàn)戲劇性的轉變。
中國的孩子也在這種犧牲自我、無私奉獻、無微不至的母愛之下成長。孩子的童年家有多大世界就多大,家庭的氛圍,父母的世界觀鑄成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觀。媽媽的陪伴成長,讓媽媽的價值觀直接導入孩子的思想中。全職媽媽生活范圍狹窄,容易目光短淺,孩子也隨之受到影響。就算現(xiàn)代女性是事業(yè)家庭兩不誤,見識過世面,一個人的思想是有局限性,兩個人共同的影響不但讓孩子的世界擴大了范圍,更增加了孩子明辨是非,在不同觀念之間做出決策的能力,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思考,而不是一味地聽媽媽的話。
如果爸爸忙于工作忙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,就算她是一個無微不至的好母親,這個孩子就一定會快樂嗎?過度投身家庭容易讓母親喪失自己的興趣,沒有社交圈,很容易變得心情壓抑,把所有關注和希望賭在孩子身上。而母親的心情和性格容易影響孩子的心情,一個壓抑和煩躁的母親是培養(yǎng)不出一個快樂的孩子的。如果孩子體諒媽媽,這種犧牲至親換來的關懷和愛,是孩子能承受之輕嗎?相比蠟燭式無微不至的溫暖,燃燒了自己也煎熬了孩的心,孩子更需要的是一個快樂的生活環(huán)境,一對快樂的父母。
《爸爸去哪了》節(jié)目里陳小春父子有一段對話,兒子用英語和爸爸講了一段話,大概意思是,“爸爸,我愛你,我希望以后出去游玩是爸爸媽媽一起陪我去,爸爸,我希望我們能成為朋友?!?
責編:寧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