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趁著春節(jié)長假,一家人來到三門峽的陜州地坑院。一直以來,我都比較喜歡人文歷史的景點(diǎn),此次之行,就是聽說陜西之名取自陜州,故而慕名前來,也算了卻了自己一樁心愿。史料稱,“陜”指陜陌,在今河南省陜縣西南。西周初期,周、召二公分陜而治,陜以東,周公治之,陜以西,召公治之。此后,人們就把陜陌以西稱為陜西,簡稱“陜”。
自西安出發(fā),驅(qū)車三個小時左右,就來到河南省三門峽市,而陜州地坑院,則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(qū)張汴鄉(xiāng)北營村,距三門峽市區(qū)11公里,規(guī)劃面積23平方公里。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,地坑院蘊(yùn)藏著豐富的文化,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,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。被譽(yù)為“地平線下古村落,民居史上活化石”。2011年,地坑院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(hù)名錄。
據(jù)介紹,陜州地坑院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、近萬座天井院,其中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歷史。讓人感到遺憾的是,目前地坑院的院落中已經(jīng)沒有人在居住了,失去了往日淳樸的感覺,好在建筑形式保留了下來,還是比較有特點(diǎn)的。同樣是以古居民建筑著稱的陜西韓城黨家村,在開放游人游覽的同時,村中依舊幾代同堂,村中生活秩序保持正常。我總覺得,沒有人住的地坑院,就像是一座歷史紀(jì)念館,這對人文文化的發(fā)展是一種缺失。
地坑院又稱天井院,無論叫哪個名字都非常形象,從地平面往下挖六七米,是為坑,從挖好的院落往上看,是為天井。地坑院是四千年前人們無房可住,被困難生活逼迫而研究出來的,畢竟挖地為房可比在地面建房省時、省力,更省材料。這種“洞穴”民居,也是世界獨(dú)一無二的。讓我最為覺得奇特的是地坑院內(nèi)還種有樹,因?yàn)閺牡孛嫦蛳驴吹乜釉菏且粋€大大的漢字“口”,如果在院中間種上一棵樹,那就成了一個“困”字,為避免這種不好的意味,所以地坑院的樹都會種在院子的一側(cè)或者一角,別具特色。
而今年,讓地坑院名聲大噪的則是央視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第三季里播出的陜州地坑院的七孔穿山灶,這種灶看似不起眼,整體呈斜坡狀,依次向上開七個灶孔,灶心相通,前有燒火口,后有排煙口,七孔灶眼上分別擺放七口大鍋。據(jù)說,七孔穿山灶第一個灶火最旺,適合蒸煮,往上火力依次減弱,可炸、可燉、可燜,最后一個灶用來保溫。陜州當(dāng)?shù)鼗檠绫貍涞氖胂?,就需要用它來完成,可以說小小的七孔穿山灶充滿了陜州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。
在地坑院里面參觀了三個小時,從外觀環(huán)境到地理位置,從地上布局到地下構(gòu)建,包括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陳列。但是我看的更多的,是那些沒有被開發(fā)的地坑院原貌,從中更能體會到古老村莊的那種“見樹不見村,進(jìn)村不見房,聞聲不見人”的農(nóng)耕生活。我穿梭在地坑院的一座座院落中,在斑駁的痕跡和如織的人潮中,尋找無聲的時光記憶,從地坑的原址里靜心聽歷史的沉吟……
責(zé)編:寧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