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今行走在街上,放眼望去,馬路牙子邊到處都停放著共享單車,橙色的、黃色的、綠色的……當我們俯身低頭掃碼開車子的時候,可曾回憶起自行車曾經(jīng)是中國人最重要、最青睞的代步工具。時光倒轉(zhuǎn),昔日的“自行車王國”讓我們還有我們的父輩都對自行車有著獨特而難以忘懷的記憶。
記得母親給我講過,她和父親結婚時流行的配置是“三轉(zhuǎn)一響”,即:自行車、縫紉機、手表(三轉(zhuǎn)),收音機(一響)。這“四大件”可是那個年代大家結婚置業(yè)的必備物件。在憑票購物的時期里,不是有錢就能買到商品的,誰家要是在結婚時配置齊了“三轉(zhuǎn)一響”,可是成為家庭富裕的象征。
而我的記憶中,父親有一輛黑色二八永久自行車,除了用于上下班騎乘,更重要的任務是負重運輸。家里要采買些沉東西、換個煤氣罐、上市區(qū)里的汽車站接個來家的親戚,都指望這輛車。這輛車可是我們家的寶貝,母親用毛線勾了一個彩色車座套,車座底下一定會塞一塊兒抹布,這是為了怕下雨時車座淋濕而預備的。而大梁和車把兒等部位都用薄塑料條纏起來,以防磨損車漆。隔三岔五的,父親都會用干凈的棉紗團把自行車精心擦一遍、打上油,生怕生銹。
等我上了小學三年級以后,同學們陸續(xù)開始學騎自行車,而我也不例外。記得學車那時候,我們小學操場的跑道上,經(jīng)常可以看到家長扶著后座陪孩子學車的情景。父親的二八自行車前面有一條大梁,以我當時的身高是無法坐上車座墊兒的,于是右腳從大梁和車體之間的三角形空間中伸過去,踩在右邊的車鐙子上,斜著身子歪歪扭扭前行。經(jīng)常是我騎了很遠之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父親已經(jīng)不知什么時候松開了手,而我一個人競也騎了那么遠。
后來,改革開放以后,物質(zhì)極大豐富起來,自行車再也不是脫銷產(chǎn)品了,我和母親都有了自己的自行車,母親的是一輛紅色的二六自行車,我的則是為了趕時髦,買了一輛藍色的山地車。平時上學沒時間騎車,車子就放在家屬區(qū)的自行車棚里,等到周末,和同學約好一起騎車到市區(qū)逛,那時候的街道上可沒有現(xiàn)在這么多汽車,家長也放心我們騎車出行。
等到戀愛時,那時的男友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老公,也是騎著一輛二八黑色的二手自行車,我坐在后座,他騎著車,有時累了,我還會拿著一本《大學英語》墊在他的背上靠著休息一下。偶爾,也會被他突然的惡作劇急剎車嚇到,然后就是一路笑罵著騎回學校。
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,感覺自行車越來越少了,直到這兩年共享單車的興起,人們越來越有了綠色交通理念,共享單車真正成為連接起城市“最后一公里”交通工具。當然,也引發(fā)了關于城市管理和交通發(fā)展的諸多討論。也許,“自行車王國”的再度復興就在不遠處。之余我,那可是樂見其成的,每每騎上共享單車,抬著頭迎著風,讓風輕輕地從臉上拂過,好像拂開了那些年的有愛地多彩時光。
責編:寧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