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故事一: 我們辦公室的行政司機盧師傅,今年四十一歲喜得一千金,前兩天和他聊天,我問他:“你們家小子喜歡姑娘嗎?”話音剛落,他就喜笑顏開,然后手舞足蹈的向我講述著:“在醫(yī)院的時候,小子都不怎么看妹妹,但是回家后沒幾天,我去接他放學,他就會問我妹妹醒著還是睡著了,然后一到家,第一件事就是趴到床邊看妹妹,摸摸她的小手、臉蛋,自己還樂呵呵的笑?!?
我說:“盧哥,你現在才幸福了吧,兒女雙全?!?
“哎呀,也挺累的,回家?guī)拖眿D干點家務,還要接送兒子,又要照顧姑娘,但是一回到家的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,看到兒子和姑娘我的動力還是十足的,你不知道抱著姑娘感覺瞬間滿血復活,聽著兒子講他在學校里發(fā)生的事……”他滿臉洋溢幸福回答著我,手還時不時的放在胸口上。從盧哥的言行舉止就能想到家人帶給他的溫暖與動力,這樣的家庭是多么溫馨呀!
故事二: 今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個同事發(fā)了這樣一條消息:“公司的餐廳好溫馨,今天公司本來是放假的,吃飯的人不多,只有我們幾個值班的。下班后,我先去幼兒園接了孩子然后才返回餐廳吃飯,結果過了飯點,餐廳大姐們忙前忙后的給我和孩子煮了餃子,還端來了紅豆稀飯,好感動,感覺像在家里一樣,無論多晚,媽媽的熱飯都在等著我們……”
看到消息的時候,幾個同事還在感嘆:我們的職工餐廳多溫暖,現在去站庫回來晚了都不用擔心沒飯吃,因為我們家中有人,只要提前告訴餐廳,有幾個人幾點才能回來吃飯,回來的時候總是有熱乎乎的飯菜擺在我們面前,餐廳大姐們噓寒問暖,生怕留的飯菜不夠吃。這哪里是職工餐廳,這就是我們自家的廚房?。?
故事三:前段時間,我和三位同事代表公司參加了由物資集團舉辦的“放飛青春夢想”詩文朗讀會。在朗誦排練的過程中,同事們不斷的詢問排練情況,為我們加油鼓勁,在大家的鼓勵下,我們也想把音樂、視頻以及朗誦做到更好,我們各抒己見,但正是因為這樣,我們之間產生了爭議:音樂前奏到底需要幾秒鐘、開場時現場表演沙畫效果會不會好、這段文字到底應該抒情還是激揚、穿什么樣式的服裝更能彰顯我們對活動的重視,體現我們的精神面貌……種種問題迎刃而來。
面對這些問題,我們埋怨過、指責過。然而看到同事們在微信上留下信任的話語,公司領導不在現場卻打來電話的關懷慰問,家人的鼓勵與關注讓我們感到慚愧,我們要用爭辯的力量全力以赴做好比賽準備工作,我們平心靜氣地坐下來暢聊,我們對每一個決策的各種后果進行分析, 我們敲定了最為完美的方案后大家相視而笑。
回想起在我們家庭中發(fā)生的事情,無論小家還是大家,在家中,我們與家人之間有淚水、有歡笑;有爭辯、有和睦;有指責,也有鼓勵。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和這樣一群家人,讓我們在驕傲的時候看清自己,在迷茫的時候為我們指明方向。
“家”一個溫馨的字眼;“家”一個感觸頗深的地方;“家”我們每一個人的避風港灣。
責編:寧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