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為了確父親前往西岔河,看望已86歲高齡堂兄的心愿,3月13日,我駕車專程去了西岔河。
西岔河鎮(zhèn)位于漢中市佛坪縣城南13公里處,108國道邊,是秦嶺南麓大山深處的山區(qū)小鎮(zhèn)。3月13日早晨,我陪伴父親驅(qū)車200多公里,來到佛坪縣西岔河鎮(zhèn)。將車??吭诎肷狡碌墓愤?,步行走到溝底,跨過小河,上山,繞過小山頭,大約步行2公里多,才走到伯父家,位于半山坡獨(dú)立的一戶人家,山大溝深,山上是漫山遍野的茱萸樹,早春時間,樹未發(fā)芽,空氣清新,山底下一條小溪從屋旁流過,房前屋后幾乎看不到可連篇耕種的土地,周圍2公里范圍內(nèi)再無其他人家,伯父一家人就是在這里生活八十多年。
當(dāng)天晚上,在和伯父一家人拉家常中,伯父講述了八十多年前,我的祖父輩們?yōu)榱松嫣与y到此的艱難經(jīng)歷。
一九二九年,關(guān)中地區(qū)遭受大旱,糧食絕收,史稱民國十八年饉。我的祖父及兄妹共六家近50口人,為了逃生,從楊陵向南,從秦嶺山北步行進(jìn)入秦嶺,當(dāng)時女眷裹了小腳,翻越秦嶺山脈,來到160公里外的秦嶺山南麓的佛坪縣西岔河鎮(zhèn),全家在西岔河一靳姓大戶人家落腳,男的耕種,女的洗衣織布,勉強(qiáng)保住性命,直至一九三二年夏季,我祖父的三兄長因患病,生命垂危,將自己的僅有的三個兒子全部賣給當(dāng)?shù)赜绣X人家,換取銀錢,雇人將病人背回楊陵,在離開西岔河前夜,我三祖父年齡較大兩個兒子(大的十二歲給人放牛,二兒子五歲)從大戶人家偷跑出來,跟隨家人回到楊陵,僅有半歲的小兒子尚在襁褓之中,就留在西岔河直至今天,就是現(xiàn)在我父親的堂兄。1932年回到楊陵時,回到家的僅剩了9人。
三十三年后的1965年秋收季節(jié),伯父從陜南步行三天,尋找到全家人,第一次見到自己的親生母親,也是唯一的一次,從此兩地一家人才有了聯(lián)系和來往,直至今日。
這次陜南西岔河之行,看到惡劣的交通條件和艱苦的生存環(huán)境,使我無法想象我的祖父輩們八十多年前,為了逃生,是如何來到西岔河,而且那時的交通條件比現(xiàn)在要差的很多,小腳女人,隨時面臨缺衣無食的生存威脅,全家人所付出的艱辛可想而知。
重走西岔河,重尋先輩的足跡,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,造成一家人骨肉分離,使伯父及兒女們定居在大山深處。今天定居在富饒的關(guān)中平原的全家人,永遠(yuǎn)牢記在佛坪西岔河有我們同宗同族一家人,為了生存,他們付出了全家及后代留在交通不便的秦嶺山中。永遠(yuǎn)銘記先輩為生存所經(jīng)歷的各種磨難。有先輩和佛坪伯父一家人的付出,才有我們今天近百口的一大家人,重溫這段家族史,珍惜現(xiàn)在美好的生活,有機(jī)會再去看望伯父一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