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期,再讀楊絳先生的《我們仨》,我折服于它的精致,總覺得隨身攜帶的寵幸才對得起它的淡雅與乖巧。
書中百分之八十的內(nèi)容是楊絳有條不紊地嘮著家常,無主無骨、絮絮叨叨,與世間家庭無異。如果非要說有什么區(qū)別,便是優(yōu)良的家風與家境,而這一“優(yōu)”足以沖淡人間煙火的大半顏色。雖有“憂卿煙火熏顏色,欲覓仙人辟谷方”的詩句,但他們卻依舊在雞鴨、魚蝦、蔬菜中以冒險的心態(tài)求趣,亦可在不同紅茶中取其香、苦、色,在滿足口感的過程中找樂,這些我們種種的不屑,卻是他們樂此不疲的滿足與快樂。
我很好奇,是什么樣的情感能讓一對人在終究老去的時候,依舊可以一人握推,一人持剪,相互理發(fā),好讓彼此更精致。我一遍遍看著所有的插圖,始終找不出任何濃情蜜意,也尋不出彼此眼中的激情澎湃,在他們從容的微笑中,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種相敬如賓的唯美,一種由內(nèi)而外散發(fā)的優(yōu)雅,“敬”得有距離,“敬”得有粘度。
她包容著愛人不會打蝴蝶結,分不清左右腳,拿筷子一把抓的孩子氣;縱容著愛人打翻墨水瓶,砸壞燈,弄壞門軸的笨拙;她為自己精心將女兒喂養(yǎng)成胖胖壯壯的瓷娃娃而開心,也因二十多天坐船讓孩子變得瘦弱而深恨自己的疏忽。在她眼中一切皆是美好,她滿足于三人各自工作,各不相擾,雖一同經(jīng)歷家鄉(xiāng)淪陷、下放等,卻始終未打破這份感情的平衡,“他們仨”在動蕩的年代、艱難的歲月中雖遭厄運戲弄,卻堅信相守勝于別離,因而發(fā)愿:只有死別,不再生離!
書末寫道:“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‘我們家’的寓所,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。家在哪里,我不知道。我還在尋覓歸途?!蹦且凰查g,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半弓著腰背,倚扶石欄,望著隨波搖曳蕩漾的小船自然地漸漸地遠去,夕陽的余暉斜鋪江面,雖未折射出過多光彩的顏色,但是滿江的橙紅色足以溫暖她的眼、她的心、她身體的每一處。
讀著讀著,我的內(nèi)心不由生出些許歉意,為起初對《我們仨》無趣無味的錯識。我們時常厭倦自己生活的無趣,然而轉身欣賞和偏愛的又何嘗不是別人的平淡,我們?nèi)鄙俚膹膩矶疾皇菒郏窍嗍氐哪托暮透试盖宓喟榈膱?zhí)著。我們?yōu)樽约鹤⑷肓颂嘤瑓s仍理直氣壯地要求他人的迎合、認同甚至臣服……
《我們仨》,讓更多人知道如何更好地愛與被愛;一份平淡,真切地讓我們體會到懂得與珍惜便是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