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人生道路上瀟灑君子奉行的是一種自以為“積極”的人生態(tài)度,處處要強,事事爭先,一萬年太久,只爭朝夕;他們與天奮斗,其樂無窮;與地奮斗,其樂無窮,與人奮斗,還是其樂無窮,樂在其中,樂此不疲,樂而忘憂,樂不可支,此樂何極!
看紅塵滄海桑田,紛紛擾擾,彼此互相原諒與擔待,演繹著這世界所有的恩怨情仇,一時一事,本無定數(shù)。面對著一切,過去了就放下,無需糾纏,從容淡定,猶如云聚云散。每一天,每一刻,都是結(jié)束,也都是開始。
做人要“靜”。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,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”這是諸葛亮留給后人的一句名言。人生要成就一件事,頭腦發(fā)熱不行,自我膨脹不行,急躁浮飄不行,要安靜、冷靜、清凈、干凈,清清氣氣、清清白白、清清爽爽。在這個瞬息萬變、誘惑四伏的現(xiàn)代社會里,更需要保持一顆清風徐來、水波不興的平常心,表現(xiàn)出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不求聞達、不事張揚、耐得寂寞、善待寧靜的從容。用心想事,用手干事,正像陶行知所說的那樣:“人生兩個寶:雙手和大腦。用腦不用手,快要被打倒。用手不用腦,飯也吃不飽。手腦都會用,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老。”《菜根譚》中也說:“靜中靜非真靜,動處靜得來,才是驚天之真境;樂處來非真樂,苦中樂得來,才是心體之真機。”
做人要“穩(wěn)”。穩(wěn),有四種解釋:穩(wěn)固、穩(wěn)重、穩(wěn)妥、穩(wěn)定。成語有穩(wěn)操勝券,比喻有勝利的把握。穩(wěn)定平衡:處于平衡狀態(tài)的物體,受到微小的外力作用后,平衡狀態(tài)改變,外力除去后,仍然恢復原來的平衡狀態(tài),如不倒翁等。穩(wěn)扎穩(wěn)打:穩(wěn)當而有把握地打仗,比喻有步驟有把握地做事。做人要穩(wěn)離不開認認真真做事,老老實實做人,最好別失去人身自由,最好沒有疾病,最好沒有大起大落,平平安安,平平靜靜,平平穩(wěn)穩(wěn),不憂慮,不焦灼,波瀾不驚地過好小日子。穩(wěn)的前提是滿足,是不互相攀比,是知足常樂,正像一位老人所說的那樣:“醫(yī)院里沒有咱家的病人,監(jiān)獄里沒有咱家的犯人,日子就過得舒心幸福?!?span>
做人要“讓”。孔融讓梨的故事婦孺皆知,千古流傳。讓,是一種心態(tài),是一種美德,是一種素養(yǎng),是一種亮節(jié)。十二五規(guī)劃為何重提“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”,提倡“修身律己、尊老愛幼、勤勉做事、平實做人,推動形成我為人人、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”,其目的就是要“讓”成為一種風尚,不該爭的不爭,不該要的不要,不該擠的不擠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我們聽人講過《三尺巷》的故事:清朝的時候,江蘇泰州兩戶人家因宅基地發(fā)生爭執(zhí),互不相讓,其中一人向在朝里做官的親戚告狀,這位做官的親戚,用現(xiàn)在的話說,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,便寫了一首打油詩給寫信求情的人:“來信只為三尺墻,讓他三尺又何妨;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”,使問題迎刃而解??酌咸岢杏怪?,實在是明智之舉。大公無私是圣人,公而忘私是賢人,先公后私是善人,公私兼顧是常人,私字當頭是小人,假公濟私是痞人,以公肥私是壞人,徇私枉法是罪人。我們保持中庸之道,不當圣人,不做罪人,當一個“常人”如何?
人生就是一場修行,注定會經(jīng)歷千回百轉(zhuǎn),方能遇到一生的摯愛,注定要經(jīng)歷浮浮沉沉,才能領(lǐng)會生命的涵義。人生走到最后,都要回歸樸素和簡單,將日子過成一杯白開水的味道,一碗清粥的簡單。才能品嘗到生活真實的味道,幸福便會不期而至。生命的頁面只有用簡單的線條勾勒,方能如詩如畫,只要心靈的清純還在,便是人生不老的風景。燃一盞心燈,照亮人生每一個黑暗的角落。(李東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