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,我慎重區(qū)分了與“貴族精神”的不同,我想說的是“精神貴族”,而不是貴族精神,也不是所謂的優(yōu)雅情趣。
人和人之間的消費觀念差距甚遠,消費觀念的不同體現著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,決定了不同的取舍。
我有個朋友,每次和他出去,他總會說:“公交太趕,我們打車吧。”,我總會拉上他坐公交,心想打車多不劃算,坐公交是擠了點、趕了點,但也不礙事。
如果沒事閑聊,我一定打開微信電話,反正有wife,不收費。但他有時候會閑來無趣,打電話過來聊上好久,我問他,移動是你家開的,這么任性,電話費很多嗎……他回答,就是想隨便聊聊,電話比較方便啊,擔心微信語音萬一對方沒wife,還得重新撥號,浪費感情。
我買輛車會到處打問哪個城市價位低,跑在外地幾百公里開回來。他卻覺得跑那么遠,手續(xù)麻煩,寧愿多花點也要省心省事。
我會為幾百塊錢的護膚品在網上各種“淘寶”,回來再對比,他會直接跑到店里多花點錢,買的放心,省的費心。
都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,我會辦好多優(yōu)惠卡,瞅著特定的日子看電影。他會掏現金,為了選擇自由,圖個省心,活得隨意。
我覺得他不會過日子,他覺得我不懂生活,我覺得有錢就要換成物質的東西才值得,看到了錢的存在感。他覺得掙錢已經很累,何不花得輕松點,有錢就為換個方便,花的開心,讓生活隨意,而不是到處找存在感,到處看性價比。
看到這估計大家想,土豪有錢所以任性。好吧,備注一下,我們是同學,同時工作,工資收入差不多。結果是我有了積蓄,他繼續(xù)自在。
這就是不同價值觀決定著不同的消費觀念吧,我們會經常調侃,他說我是物質上的 “貴族”,我說他是精神上的“貴族”。
看了一篇比爾蓋茨寫給員工的信,是關于員工壓力大如何減壓的文章。近幾年,工薪族壓力過大,自殺人數逐年升高,他對員工的建議里有一條:隨著經濟發(fā)展,生活水平的提高,要學會花錢,學會享受生活,讓金錢不僅帶來物質享受,更帶來精神上的享受。不僅僅用錢買“實用的東西,更要會拿錢買開心、買方便。
以前我們學著如何賺錢如何節(jié)約。在這個經濟高速發(fā)展的時代,我們要學會賺錢的同時,還要學會如何花錢。根據收入合理安排支出,重視我們在物質和精神上雙重享受。有錢不僅是置辦物質上的家業(yè),更讓我們的生活變得“隨心所欲”,舒心自在。
責編:寧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