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一種地方叫山里,有一些人家叫山里人家,而我,就是生長在萬斛山下的山里人家。萬斛山,承載著我童年記憶里的神奇、幻想、美好和歡樂。長大后,因為學(xué)習(xí)的緊張,生活的瑣碎,工作的壓力與快樂漸行漸遠,利用周末放假時間,偷得浮生半日閑,一行人前往萬斛山,在遠離紅塵喧囂的寧靜里,以一身疲憊換得心靈的休整與放松。
一路顛簸走來,峰巒重疊環(huán)繞,山路蜿蜒曲折,疙里疙彎,峰回路轉(zhuǎn),正可謂:“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沿著大水峪古河道蹣跚而上,映入眼簾的除了幾家灰瓦土屋和虬曲婆娑的老樹之外,竟是一望無盡的綠,漫山遍野層林茂密,椒樹山果比比皆是,如同一方碧翠無暇的美玉鑲嵌在富平東北部。
一行人一路談笑風(fēng)生,相互照應(yīng),時而駐足,時而驚嘆,甚是愜意。山路旁的荊棘時不時會牽著你的衣襟,抑或是賞你幾顆酸溜溜的山果,給人一種依依不舍的情愫。各色的山花隨處開放,一朵朵一叢叢爭奇斗艷,白的純凈、黃的炫目、粉的嬌艷,還有花間的蝴蝶、伏藏的小蟲,無不令人叫絕。間或置身于深山秘境,山間林下陽光投射在厚厚的落葉上,那種靜謐,那種恬淡,懾人魂魄,蕩人心懷。
記得年少時,總是喜歡遠遠地眺望萬斛山。驟雨初霽的蒼翠滿眼,古塔晴雪的風(fēng)姿乍現(xiàn),四季輪回,歲月更新,她也如同一位綽約風(fēng)姿的美艷女子,總是給人神秘若現(xiàn)的幻覺。關(guān)于萬斛山,不惟自然之美,總得有些光陰的故事了,相傳秦大將軍王翦在萬斛山練兵,日需萬斛糧而得名,萬斛山巔有萬斛寺,今已毀,古塔尚存,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,山大多有著自己的傳說,因而顯得更加撲朔迷離,不若我們繼續(xù)愜意地尋訪吧!
沿著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,翻過接踵相繼的青綠山梁,遠處的塔兒山宛若游走不定的海市蜃樓,以不同的姿態(tài)吸引著人的注目,咫尺天涯,若隱若現(xiàn)。經(jīng)過3個多小時的爬涉,終于到山頂了,大家一陣狂呼,精神抖擻,腳步飛快地奔向萬斛寺塔,這座塔建于唐代,為正方形七層密檐式磚塔,通高有二十幾米,整個塔體逐層收縮,驟變低矮,呈現(xiàn)自然緩和錐形,比例適度,造形簡潔,古樸大方,由于該塔建于五峪源頭的萬斛山尖巔,遠望如柱擎天,雄偉壯觀,數(shù)十里之遙,仍觸目可及,故我們當(dāng)?shù)厝罕娝追Q萬斛山為“塔兒山”。說是古塔,其實也是剛剛修葺,歲月的滄桑感稍遜了幾份,遺留在塔體外表的朱紅古漆依稀可辨,這座佇立在萬斛山巔的古塔體現(xiàn)了大唐時期佛教文化的興盛,象征著唐朝在歷史上的繁榮昌盛。
塔基的陽坡有座窯洞,青磚散落,破敗不堪;腳下有幾塊殘斷的古碑,書體優(yōu)雅;極目可望影影綽綽的怕是那座老鐵瓦殿的遺跡了。小時候經(jīng)常聽奶奶說,當(dāng)時山里的風(fēng)很大,寺院北面屋檐上的青瓦老是被風(fēng)刮起,于是僧人們便讓人澆筑了一些鐵瓦釘上,這便是鐵瓦殿的來歷,后來寺院沒落,凋敝不堪,老和尚便用繩子將鐵瓦穿在鎖骨上,四處化緣。他的義舉感動了鄉(xiāng)親們,終于修成正果,寺院得以修復(fù)。回想起當(dāng)年的故事,令人頗有一些傷感,古人的執(zhí)著與虔誠可見一斑。
北山有古寺,舊塔映萬斛。不知不覺間,幾個小青年已是忘卻凡塵,盤腿而坐,分享著此行的感受,而我竟醉心于這濃深的蒼翠和悠遠的故事,喃喃無可自拔,訥訥無可言表。敬萬斛之純美,如飲千年佳釀;仰萬斛之雋永,如讀千年書卷。一座千年古寺,它忍受過人間疾苦,它享受過和平美好,自然與歷史,繁榮與衰敗,都在這無邊的大山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