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時候,“五講四美三熱愛”伴我成長,雖然沒有像從小學(xué)唱的“長成參天大樹”,畢竟也一直不忘在工作中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。但我今天要說的是五美,且此五美好巧不巧的竟然也包含了些許五講的內(nèi)容,這只能說,中華文化太博大精深了!中華民族歷盡風雨卻仍屹立于世界之林,“仁、義、禮、志、信”傳統(tǒng)美德功不可沒。
仁之美,在于保有一個善心。換句話說也行,就是你得有惻隱之心。它也許是你穿過小區(qū)林蔭道時,留心一塊“青草茵茵,腳下留情”的指示牌而繞行的小舉動,也許是你陪孩子學(xué)習(xí)三字經(jīng)中“融四歲,能讓梨。弟于長,易先知”的仁愛,也許是你“爭者不足,讓者有余”的大智慧?!叭柿x胡同”“六尺巷”讓一段佳話永世流芳,不正是禮儀之美的成就嗎?
義之美,在于富有一身正氣。用今天的話來說,羞恥心是義的開端、萌芽。南宋末年,文天祥被元軍俘虜,元軍多次勸降軟硬兼施,最后只得到了一句話: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這是何等的大義凜然!要說古往今來“義”字第一人,恐怕非關(guān)云長莫屬了??v觀關(guān)公一生,都在實踐一個“義”字。從桃園結(jié)拜到追隨劉備,其核心無一不是義。關(guān)公把義發(fā)揮到極致,用實際行動,描畫了一個大大的“義”字,他也因義而獲美名,給我們留下了勇義兩端的關(guān)公形象,富有責任心和使命感并堅持高尚的道德原則的關(guān)公,讓“義”千百年來流光溢彩,生生不息。
禮之美,在于處有一團和氣。從小到大,家庭教育也好,學(xué)校教育也罷,父母老師對我們說的最多的話,無疑就是“要懂禮貌”。我國作為禮儀之邦,禮更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,《中庸》有云“禮儀三百,威儀三千”,足見禮儀數(shù)量之多。俗話說“禮多人不怪”,人和人的相處,恭敬、辭讓、以和為貴,即便是在時代發(fā)展到今天也依然適用,禮儀周全往往能息事寧人,擁有良好的社交禮儀文明更會使工作事半功倍。
智之美,在于崇尚一絲書卷氣?!叭f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,這句話雖有些偏頗,卻也反映出人們對讀書的重視。正是一個個家庭對讀書的重視,才讓人類文明代代傳承,讓我們擁有了智慧之美。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夠綿延流長五千年,高度重視學(xué)習(xí)和教育,崇尚知識的傳統(tǒng)功不可沒。孔子說:知者不惑。所謂“智”,在孟子看來,不是知識,而是是非之心??酌现T王走過的路,其實就蘊含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基因,即“智慧是要明辨是非”。對于文化和智慧的尊重,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不二法寶。
信之美,在于守得一廂真意。人無信不立,國無信則衰。要取信于人,根本在于“反身而誠”,我把它理解為一廂真意。只有當你被證明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時,別人才會覺得你可靠,才會真心待你。寫下“人生若只如初見”的納蘭容若,對守信格外重視,懵懂初心是對青梅竹馬的諾言,他到死也不曾忘卻,而他一生無悔。
每一個家庭即便不是五德教育面面俱到,也必汲取一二,這是中華傳統(tǒng),也是中華美德,更是中華文化滾燙的血液。讓個體在面對大變化的時代,能夠堅持一些萬變中的不變,比如惻隱之心,人性的善良,崇敬辭讓之心,堅持原則,明是非。這,不比許多事情重要的多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