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的出生地——肖家坡坡村,坐落在秦嶺腳下的西安市長安區(qū)、藍田縣交界處。南邊是終南陰嶺秀的巍巍大秦嶺,風景如畫的西安環(huán)山公路,秦嶺72個峪口之一的庫峪,流水潺潺浐河上游庫峪大河在西邊環(huán)繞,東邊是土地肥沃一望無際的八里塬、東南湯峪溫泉小鎮(zhèn),唐代絲綢之路的出發(fā)點駱駝嶺村;就是當?shù)刈钪膽蚋C子和社火之村肖家坡。
肖家坡整個村莊依塬(八里塬的坡)而建,全村的耕地以川道、塬地、丘陵地帶為主,村西叫河地、村東叫塬上,最好的耕地為八里塬上的耕地。長大后,離開了魂牽夢繞的家鄉(xiāng),時不時的,思鄉(xiāng)的情緣越來越濃,好多次,在夢里又回到了龍燈社火踩高蹺、戲臺前和同伴嬉笑玩鬧的場景,一草一木,人和物還是那么的親切,一切如故。
肖家坡的社火一般五年一小耍十年一大耍。耍社火時設(shè)社火總局,各社必有大局意識,大耍必要三場三天。第一天為踩場子(預(yù)演)第二天為大耍(正式表演),第三天封神(平頭桌)。下場子這個概念,唯獨是肖家坡村的社火稱得起、做得到,沒有足夠五、六十畝地,即四萬平方米的場地示展不開的。對于其他任何村寨的社火對肖家坡村而言,僅屬于過街社火。肖家坡村的下場子社火可稱獨攬風騷?,F(xiàn)場搭建的總局檢閱臺和五個分局的換裝臺均勻分布在場地周圍,現(xiàn)場表演的有剪子棍、太子游四門、龍擺尾等圖形。保護和傳承先輩社火文化遺產(chǎn)的理念在肖家坡村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。子繼父徒承師,譜系未變,加之"戲窩子"為耍社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(chǔ),大批熱衷社火的后起之秀均成為社火藝術(shù)的行家里手。
唱戲和社火間隔舉辦(夏收過后)村里唱大戲,以前村里有自己的戲班子,現(xiàn)在多是請外面劇團。一般是七場(三天四夜)家家抬出八仙桌和條凳,沿老戲樓那邊的高臺處搭建看臺,供老幼和親戚觀看用,戲樓下擠滿了四里八鄉(xiāng)的年輕人,臺上鑼鼓叮咚,咿咿呀呀,演的大多是經(jīng)久不衰、耳熟能詳?shù)?,《三娘教子》《忠報國》《鍘美案》等?jīng)典唱段。婦女們則是看一會就要要忙著給親戚做飯。
孩時印象深的還有村中的四眼泉了,現(xiàn)在由于氣候原因已干涸,全部由南向北錯落流經(jīng)村落,泉水冬暖夏涼, 沿泉上游建有打麥場,老人說夏收時也可以起到防火用,用現(xiàn)在的話說,也是“安全生產(chǎn),預(yù)防為主”了,秋夏兩忙在麥場干乏了,懶得回屋,直接手捧就喝,順便洗把臉,解渴解乏。平日在上游洗菜時總有意外驚喜,小魚小蝦溜進菜籃里。下游村中央泉邊粗壯的大柳樹下都擺放一排石頭,在此洗衣嘮嗑。
如今在村委會班子的帶領(lǐng)下,肖家坡村在原來的打麥場上建起了有史以來最漂亮的村公共服務(wù)中心,健身廣場,在原來老戲樓盤邊建起了地區(qū)規(guī)模最大的全村群眾文化大舞臺——肖家坡村戲樓,全村背街小巷的絕大部分路面進行了硬化,安裝了太陽能路燈,自來水也已安裝進戶。村民將勤勞致富的夢想變成輝煌的現(xiàn)實。